作者简历: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担任《医学参考报心肺复苏学频道》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灾难医学分卷》副主编,《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华急诊医学》、《解放军医学》、World Journal ofEmergency Medicine 等20余种杂志编委。中国腹部心肺复苏学创始人、中国腹部心肺复苏技术培训中心创立人、全军医学科技“十二五”心肺复苏重点项目首席专家。发明复苏救援装置及方法20余种,获专利27项、科技奖16项,著有《腹部心肺复苏学》等专著9部,发表论文千余篇。所著《王立祥话“万一”》被中央电视台作为专题讲座系列播出、《中国家庭医生》设专栏连载,获中华优秀科普作品奖。
对于从事医学科学普及的工作者来说,如何精准健康传播是摆在当代科普人面前的一项重要命题。如何回答好这一重要命题?怎样向时代与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无疑,精准健康传播学也就成为医学科普工作者终身要学习研究的主要课目。精准健康传播学可谓是一门通过研究精准传授健康知识、技能、模式与观念,以影响个体、群体及社会行为,达到消减危险因素、防控疾病、促进健康为目的的科学。我们要认真履行精准健康传播这一使命,不断丰富精准健康传播学的内涵,摸索以人为本的精准健康传播规律,探索与其相适应的传播内容与形式,以利推进医学健康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此,笔者结合几十年来医学科普的实践与思考,总结了精准医学健康传播“七则”。
一则 因“人”制宜
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生理与心理阶段,结合不同人群教育背景实际需求与人们的接受程度,制定不同人群的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精准健康传播内容,谓之因“人”制宜精准健康转播的原则。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是依据小学生身心发育不健全、抵御伤害能力薄弱的特点,将安全健康教育始终放在首位,大大降低了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这就是把精准健康传播落到适宜人群收获巨大效益的例证。
二则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流行病学疾病谱分布,结合不同地域实际需求与人们的接受程度,制定不同地域的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精准健康传播内容,谓之因“地”制宜精准健康传播的原则。比如我国长江流域以往多水灾,血吸虫病流行危及百姓健康,人民政府当时就是依据这一地域流行病学的特点,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全面防控,增进了抵御地域疾病的综合能力,从而改变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境地。
三则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时期的季节变化,结合不同的时节实际需求与人们的接受程度,制定不同时节的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精准健康传播内容,谓之因“时”制宜精准健康传播的原则。比如冬季早晚温度较低,温度变化差异较大,户外运动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高(冬季死亡“三联症”)。依据这一时节的特点,精准健康传播与气候变化紧密相接,大大减低了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
四则 因“事”制宜
根据不同的公共卫生事件,结合不同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与人们的接受程度,制定不同公共卫生事件的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精准健康传播内容,谓之因“事”制宜精准健康传播的原则。比如SARS疫情期间,我们就是针对SARS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进行了早、快、准的预警信息及应对危机的防护举措,避免了公众由于不了解其发病原理及预防知识而产生的恐慌。
五则 因“器”制宜
根据不同机体器官衰老的发生发展过程,结合不同的组织器官系统需求与人们的接受程度,制定不同组织器官系统具有针对性的精准健康传播内容,谓之因“器”制宜精准健康传播的原则。比如就人体器官中的肺脏而言,其衰老变化的程度与大气污染、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业内俗称被“气”坏的器官。依据这一器官衰老的全过程,进行早期的预防干预的精准健康传播尤显重要。
六则 因“因”制宜
根据不同种群的基因类型,结合不同种群基因检测信息需求与人们的接受程度,制定不同基因组别的具有针对性及时效性的精准健康传播内容,谓之因“因”制宜精准健康传播的原则。比如现在有很多基因检测项目已经有了针对癌症、慢性疾病等的检测产品,我们就可根据人群的基因检测情况预知某些疾病发生的概率,而做出因“因”而异的精准健康传播指导,对促进我国人民的健康必将事半功倍。
七则 因“法”制宜
根据不同的相关国家法律法规法则,结合不同医疗法规与政策需求与人们的接受程度,制定依据不同法规的具有针对性及实效性的精准健康传播内容,谓之因“法”制宜精准健康传播的原则。比如针对老人跌倒扶与不扶,原卫生部、民政部等相关部门公布出台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针对老年人跌倒如何干预救护的面向公众的一部公共卫生指导性纲要法律文件,对于广大民众掌握正确的预防与救护方法、降低老年人跌倒导致的死亡和伤残具有重大的意义。笔者的《智扶老人跌倒》就是精准健康传播中因“法”制宜的例子。
当然,如何准确地把握精准健康传播“七则”,尚需认识精准健康传播的“要素”,即科学使者、认知内容、实用渠道、从众受者、创新方式、社会效应、国家战略等精准健康传播“七素”。还需认知精准健康传播的“要理”,即生理功能、心理能量、伦理规则、和理平衡、法理公约、地理环境、情理逻辑等精准健康传播“七理”。让我们将“七则”、“七素”、“七理”,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必将能够促进健康传播与精准医学的紧密结合,亦是未来精准健康传播的发展方向。让我们紧扣精准健康传播,掌握精准健康传播学二十四诀核心理念,即“精心耕耘、准确无误、健全身心、康乐国人、传经诵法、播种收获”,建立“精准健康传播学”这一学科体系,完善《中华精准健康传播学专家共识指南》,以达到“生得健康、老得愉悦、病得防控、死得其所”的精准健康传播目的。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6年第31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