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在烈日的烘照下,我们的身体也经受着“烤验”,当暴露在一个高温环境下,中枢体温会持续上升,有时人的体温高达40℃,出现自感很热、周身皮肤发红(一般不出汗),甚至失去意识的症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暑了。当下频繁拉响高温黄色预警,提醒我们需及时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保证居民身体健康。依据中暑的基本特性及规律,我们特 总结“五五”二十五条防暑知识,以期大家度过一个平安的盛夏。
5种“人”易中暑
1.“老者”: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 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使散热不畅。有的老人行动不便,感知功能降低,不能及时调整身体,可使局部散热受阻。 2.“幼者”:婴幼儿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较多,尤其是在新生儿体内,具有保温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较高,对散热不利。 3.“孕者”:孕产妇由于怀孕或产后 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终日逗留在通 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4.“训者”:高强度运动、训练者主 要指运动员、军人等需要高强度训练的人 群,高强度的运动会加速体内产生热量,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越容易中暑。 5.“劳者”:特殊环境劳动工作者主要指出租车司机、炼铁工人等需在高温环 境长期工作的人群。环境温度太高使得自 身热量升高,当热量无法排出时,就容易发生中暑。
5种“病”需防暑
1.心血管疾病患者:炎热会使人交感 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病人,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 散发而在体内积蓄,便容易中暑。 2.感染性疾病患者: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产热中枢,令机体产热加速;也可使机体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促使血管 痉挛收缩,对散热不利,容易引发中暑。 3.营养不良或汗腺缺失者:营养素的 缺乏可使肾脏浓缩能力减退,血压下降, 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先天性汗腺缺失者,无法及时通过排汗散热,导致体内热量聚积,容易发生中暑。 4.硬皮病和重度烧伤者:由于汗腺阻塞或破坏,蒸发散热的途径被阻断,使热量积蓄体内而引起中暑。 5.内分泌代谢障碍患者:甲亢、糖尿病等患者,由于自身代谢功能障碍,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和变化反应迟钝,虽热量已积蓄体内,但病人自觉症状却出现较晚 或不自知,从而引起中暑。
5种“药”诱中暑
1.降压药:由于夏季气温较高,血管扩张,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会比较低。尤其是利尿药使排尿和排汗增多,机体容易出 现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可能出现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慌等中暑症状。 2.胃药:阿托品、颠茄等药物,能治 疗胃痉挛引起的胃痛。服用这类药物后,人的汗液分泌受到抑制,体内热量无法正 常散发,在高温之下非常容易中暑,甚至 出现虚脱。 3.抗抑郁药: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等精神类药物,有干扰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服用这些药后,人体的体温不 能保持恒定,而是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炎热的夏季,服这类药易导 致体温升高,甚至中暑。 4.解热镇痛药:发烧时可能会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退烧药,这些药物在解热镇痛的同时,还会发汗,造成人体中钾的流失,出现四肢无力, 严重的还有可能让人因为脱水而中暑。 5.部分感冒药:有些复方感冒药含有伪麻黄碱,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会使人体排汗减少、无法有效散热而中暑。
5种“房”常中暑
1.下厨房:厨房往往狭小,操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环境温度升高,使得机体热负荷过大,自身热量升高,体温调节机制失衡,容易发生暑。 2.守机房:机房往往密闭,大量机器运行会产生大量的热散不出去,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机体热负荷升高,体温调节机制失衡,容易发生中暑。 3.桑拿房:桑拿房作为一种人为增加外界温度促进自身排汗的方式,使用比较广泛。但是这种高温环境下容易使机体热 负荷升高,体温调节机制失衡,中暑风险增大。4.车房:车内空间密闭狭小,温度上升较快,有的人因一些情况需睡在车里,还有的家长将小孩放在车里,这种密闭环 境很容易发生中暑,类似的悲剧被媒体多次报道。 5.无风房:无风房就是指空气不流通的空间,尤其要注意地下室,这种空气不流通且高湿的环境,一则容易缺氧,二则热量不能散开,中暑事件非常容易发生。
5种“凉”防中暑
1.寻凉地:凉地就是指阴凉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可以避免因环境温度过高而使机体热负荷增大。 2.扇凉风:凉风可以加速热量的散失,能够帮助机体散热,降低热负荷。 3.饮凉水:通过低温液体可以来帮助 机体加强散热,通过热“对流”与“传 导”降低热负荷。 4.穿凉衣:通过戴帽子、护袖等措施来避免阳光直射,降低外界热负荷对机体的影响。 5.涂凉霜:通过涂抹防护霜等来保护机体 ,降低外界热负荷对机体的影响 。
诚然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或烈日下,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及散热功能障碍,热能积累所致的高热、无汗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综合征。上述25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增加热的传导、热的对流及热的蒸发,这三种散热方式就像是一个不保温的“凉瓶”,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热习服训练更是我们防中暑的“暖瓶”。 我们强调的25条主要针对太阳辐射等自然因素所致的高温而言,实则人类活动所致的温室气体辐射要远高于前者,人类与气候变化在做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赛跑,胜利不会带来鲜花和桂冠,失败却以子孙后代的生存为代价!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应从自身做起!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年第33卷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