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中国公众防雨电卫生健康指南

时值炎炎夏日,一阵阵雨水为人们带来清凉与宁静之时,亦有电闪雷鸣打破这一祥和与安逸之刻,不可小觑的雨中“电魔”曾夺取无数宝贵的生命,雨中防“电”已成为亟待关注的卫生健康话题。当电流通过水或其他介质进入人体,可引起全身或局部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甚至发生心搏和呼吸骤停。依据雨电的基本特性及规律, 中国公众卫生健康指南编委会特总结防雨电卫生健康指南如下: 


一、雷雨天气要“六避”

1 避免雷电入“户”(勿敞开门窗);

2 避免雷电入“器”(勿开启电器);

3 避免雷电入“树”(勿在树、杆等下躲雨);

4 避免雷电入“顶”(勿在山顶、楼顶等高处逗留);

5 避免雷电入“墙”(勿触摸墙上避雷针等金属)。

“雷电”伤害主要是指因闪电和雷鸣而发生的电击伤。闪电的电压很高,为1亿至10亿伏特。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1000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如果雷电触碰到人身上,轻者可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惊慌、四肢软弱和全身乏力,重者出现抽搐和休克, 可伴有心律失常,并迅速转入“假死状态”,即心搏和呼吸处于极微弱状态,外表看来似乎已经处于死亡状态。遭受雷击伤者多数立即进入假死,应积极进行心肺复苏,甚至超长期复苏。下雨天往往伴随着雷电的发生,尤其是夏季雷电频发,应该注意避免引雷电上身。

 

二、雷雨天用伞有“四忌”

1忌选择金属把的雨伞;

2忌在电器设施下撑伞;

3忌高处使用雨伞;

4忌收纳雨伞时紧贴通电设备。

“伞电”伤害主要是指因使用雨伞不当而触电导致的电击损伤。通常市面上销售的雨伞各式各样,材质、颜色、功能各有不同,而有部分雨伞是金属把柄,还有的带有金属尖部,这些都是促成“伞电”发生的危险隐患。当我们打着雨伞行走在雷雨之中时,雨伞就变成了一根导雷针,一端连着雷电,一端连着我们自己,很容易将雷电引至身上, 导致电击伤害的发生。


三、使用手机 “四不要”

1雷电时不要接打电话;

2湿手时不要按拨电话;

3充电时不要进行通话;

4加油站不要使用电话。

手机等电子设备,精密仪器集中、无线信号强、电源储备大,雨天使用一方面更容易引来雷电,另一方面如果沾了雨水又充电的话很容易发生事故。有的人为了方便,边充电边使用,这样更是容易发生爆炸事故。这类电击伤,机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严重程度与电流“入口” 和“出口”的状况不成比例。

 

四、绘制围堵漏电风险“五地图”

1标出周围高压电设施图;

2标出易积水地段图;

3标出电线路枢纽图;

4标出防电工具图;

5标出雷雨灾害天气预报图。

漏电就是指电线、配电箱等电力设施失去了防护,电气设施裸露放电,接触人体时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网络上经常会报道一些触电身亡的新闻,因此雷雨天气防漏电很重要。首先不要在大型的变压器、电线杆、广告牌下避雨,夏季的雨往往伴随大风,这些设施容易坍塌而造成人体触电;其次尽量远离带电的设备或者设施,如果遇到要尽快离开。

 

五、科学救电“四断法”

1 判断触电环境;

2 切断触电来源;

3 绝断触电途径;

4 果断触电救治。

救电就是针对人体接触电源或高压电经过空气或其他导电介质传递电流通过人体引起的心脏呼吸骤停严重并发症,而采取心肺复苏系统方法进行科学有效救治。如果遇到有因电而倒地的伤者,首先要沉着冷静,判断周围情况防止自己受伤,不可盲目上前;其次用竹竿、塑料制品等绝缘体迅速切断电源, 使伤者脱离危险区域并拨打120寻求帮助; 最后如果伤者发生心脏呼吸骤停时, 应该及时给予胸外按压、腹部提压等心肺复苏术。其中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方法可排出气道异物,利于呼吸与循环同步进行,且对于有胸部外伤的心脏停搏患者“胸路不通时”,这种“走腹路”的心肺复苏方法尤为适用。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种类最多、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 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越来越频繁,并呈现出突发性强、局地强度大、多灾并发、次生灾害叠加的特点。据统计,气象灾害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70%及以上,在极端的雷雨天气中,雨中“防电”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亦是减轻气象灾害的重要一环,防微杜渐从学会“防电”开始, 愿中国公众防雨电卫生健康指南为您的日常生活带来呵护!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8年第33卷第16期)